宋人南渡,偏居一隅,迎来了宋金对峙的局面。两国间的战争频繁不断,战斗与休战交替进行,这使得两国的边境贸易也时断时续。虽然双方都在尽力阻止重要物资流向敌国,但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依然存在,商人为了追逐利润不惜冒险。于是,尽管宋金政府多次禁止,走私贸易却依然猖獗,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。
此时,南宋的商人发现,“北人尤重南货,价增十倍”。于是,南宋商人纷纷行动起来,利用船只将货物从淮河通过海上运至胶西,开展走私活动。这个过程既需要巧妙的策略,也有不少海商通过“假托风潮”将货物偷偷运往北界。可以说,各种手段层出不穷,令宋金走私贸易达到了空前的高峰。
得益于走私贸易的利润丰厚,海商们赚得盆满钵满。看到海商们的成功,其他商人也纷纷跃跃欲试,不甘心落后。因此,不少南宋商人通过“楚州北神镇”私渡过淮河,将这片区域变成了走私的重镇,整个淮河流域变得热闹非凡,成为宋金走私贸易的重要通道。
展开剩余80%那么,在这些充满走私的贸易中,究竟是哪些商品最为抢手,成为商人们竞相争夺的目标呢?经过调查研究,我们可以将宋金走私市场的热门商品归为七类。
第一类,丝织品。在物资匮乏的古代,丝织品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物资,尤其对金朝百姓来说,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。数据显示,走私贸易期间,丝织品的价值曾高达百万之多。“而帛踊贵”,可见丝织品在当时的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第二类,茶盐。茶和盐作为宋金走私市场中的热门商品,同样备受关注。金朝百姓特别偏爱南宋产的茶叶,而南宋百姓则倾向于购买金朝出产的盐。两国之间这种需求的错位,使得茶盐成为了重要的走私商品。“私渡淮河,与北客私相博易”,交易的频繁程度可见一斑。
第三类,贵金属。尽管南宋在金朝压力下南渡,但宋朝依旧拥有可观的金银储备。金朝对这些财富有着强烈的需求,许多南宋商人将这些金银走私至金朝,从中赚取可观的利润。“其最甚者莫若正阳之水寨”,足见这一领域的巨大利益。
第四类,耕牛。耕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举足轻重,是农耕生产的核心工具。金朝对耕牛的需求巨大,而南宋恰好具备提供这些耕牛的条件。大量耕牛被走私至金朝,从中牟取丰厚利润。南宋商人纷纷效仿,令这一行业成为走私的又一重要部分。“多有客旅依前私贩”,这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。
第五类,书籍。看似不经意的书籍,实际上在宋金走私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。南宋的文化深厚,尤其是文学、历史等领域的书籍,极受金朝文人的青睐。他们希望通过这些书籍深入了解南宋的文化,并借此学习中原的生活方式,这也推动了书籍成为走私的热销商品。
第六类,粮食。由于游牧民族生活的不确定性,粮食资源一直是他们争夺的重点。金朝的粮食价格在长期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不断上涨,而南宋的粮食价格则相对较低。南宋商人利用这一差价,将大量低价粮食走私至金朝。“兴贩前去密州板桥、草桥等处货卖”,这一现象表明粮食已经成为南宋商人热衷走私的商品之一。
第七类,军事物资。金朝军队的强大战斗力离不开先进的武器和军事物资,而这些物资很多来自南宋。南宋政府对军事物资的出口进行严格管控,但由于巨大的需求,南宋商人依然敢于铤而走险,将一批又一批的军事物资走私至金朝。金朝对这些物资的需求,使得走私贸易在这个领域变得愈加猖獗。
从这些商品可以看出,宋金之间的走私贸易涵盖了各个领域,甚至有些商品与两国的军事对抗密切相关。因此,无论是南宋还是金朝,都高度警惕本国领土内的重要物资流失,防止走私贸易影响未来战局。
其中,金朝对南宋茶叶的需求尤为显著。南宋商人通过以茶换丝的方式,使得金朝每年在茶叶上的消费支出“妄费民银三十余万”。为了限制这一贸易,金朝曾对茶叶购买实行严格管控,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饮用茶叶,并且严禁售卖和赠送。然而,尽管金朝禁令重重,百姓对茶叶的需求仍然强烈,边境走私使得这一禁令形同虚设。
而南宋方面,也因盐价昂贵、品质较差,百姓对金朝的盐产生了浓厚兴趣。虽然南宋政府多次下令禁止,但由于市场需求强烈,这些禁令也未能有效遏制走私的蔓延。
面对日益猖獗的走私贸易,南宋决定从四个方面加强管控:其一,通过设立奖励制度鼓励百姓举报走私行为,并根据举报的情况提供高额奖励。其二,在边境地区实行分级管控,严格规定“极边”与“次边”的商品流通,走私者一旦被发现,将面临严重的惩罚。其三,加大对缉私官员的处罚力度,严惩缉私不力或参与走私的官员。其四,实行官民联防制,边境居民成为“民兵”协助执法,但为了防止他们参与走私,政府对这些地区实行连坐制度。
尽管南宋采取了诸多严格措施,宋金之间的走私贸易依然难以根除。这表明,单纯的打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适当恢复榷场贸易或许是更为有效的解决之道,只有通过合理的引导,才能真正管控住走私的泛滥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网-贵阳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-配资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