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葫芦岛兴城市,古时称宁远,乃明朝重要的军事重镇。这里曾由袁崇焕镇守,他多次挫败后金的大规模进攻,甚至凭借火炮射伤努尔哈赤,最终导致其病逝,成为东北抗敌历史上一段传奇。
兴城地处辽西走廊的中段,西北有松岭山脉环绕,东临辽东湾,山水相依,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且秀美。
东北与中原之间,是绵延不断的燕山山脉,形成人迹罕至的丘陵地带。燕山主脉东西约420公里,南北宽度达200公里,包含诸多支脉,如大马群山、军都山、坝上高原、七老图山、努鲁儿虎山、松岭和黑山等。辽西走廊是其中唯一一条沿辽东湾西岸,呈西南-东北狭长平原,成为东北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。
辽西走廊全长约185公里,西南起于山海关,东北止于辽宁锦州。一侧紧邻辽东湾,另一侧依托燕山支脉松岭与黑山。古代陆路交通不便,东北和华北间唯一便捷通路便是这条走廊,因此它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若东北势力想入主中原,必先占领这条咽喉之地,方能称霸天下。
展开剩余81%明朝时有人感叹:“国都在燕,辽东实为国家肘腑之地,燕之所赖,万不可失。”这显示出明朝对辽东及东北地区的高度重视。辽西走廊是连接辽东的必经之路,明朝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,设立众多卫所,形成一条兵力密集、连绵不断的防线。兴城作为宁远卫所在地,是这条防线的重要枢纽。
后金在抚顺之战、萨尔浒之战中逐步夺取辽东主动权。沈阳、辽阳、广宁等地相继失守,明军防线节节败退,但辽西走廊依然掌控在明朝手中,尤其是山海关、宁远、锦州等战略要塞仍是明军坚守的重地。
宁远卫位于辽西走廊中部,内靠岩关,南濒辽东海域,既是内防屏障,亦守外海门户,地理形势得天独厚。
宁远古城呈方形,南北长约844米,东西宽约830米,城墙高达8.5米,四角设有突出城台,配备当时从葡萄牙进口的十一门红夷大炮,火力强大。
1626年,努尔哈赤亲率六万骑兵,号称二十万大军,直扑辽西走廊。后金兵锋连下锦州、松山、大凌河等七城,兵临宁远城下,形成围城态势。
努尔哈赤曾派人劝降守将辽东按察使袁崇焕,许以重爵相邀。与此同时,明兵部尚书辽东经略高第及山海关总兵杨麒驻守山海关,却未能援宁。
袁崇焕果断撤回城外驻军入城,尽管守军不足两万,还命令城外百姓携带器械入城助守。他以血书激励将士誓死保卫,坚守“城在人在,城破人亡”的信念。袁崇焕亲自坐镇城中鼓楼,调度指挥,满桂镇守东门,左辅守西门,祖大寿镇南门,朱梅守北门,布防严密。
后金军队使用推板车遮掩攻城,试图凿穿城墙,数次失败后均被明军以火药、火油反击击退。明军以城为盾,炮火连绵,火星四射,地面飞扬尘土与碎石,令后金骑兵伤亡惨重。敌军攻城器械被焚毁殆尽,无法攀城而入。
红夷大炮击中努尔哈赤,袁崇焕向山海关的高第报告:“击毙一大头目,用红布包裹,敌军抬走,哀号哭泣。”明史《石匮书后集》记载:“炮火所及,伤一裨王,北方骑兵用皮革包尸,号哭而逃。”
七个月后,努尔哈赤因伤重去世。清史记载:“太祖自二十五岁征战以来,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,惟宁远一城未能攻下,故怀恨在心。”
后金军多次围攻宁远未果,转而分兵焚掠明军粮仓觉华岛,明军全军覆没,但这不能掩盖宁远战役对后金的沉重打击。
明朝将此役称作宁远大捷,捷报传来京城,百姓空巷庆祝。此为明朝自抚顺失陷以来首场较大胜仗,成功遏制了数十万后金大军,振奋了多年颓势。兵部尚书王永光感叹:“左路起义,诸城望风崩溃,八年贼军首次遭挫,中华尚有人矣!”
宁远战后,袁崇焕因功升任辽东巡抚,兼任兵部右侍郎,掌控山海关外诸要塞,开始重建关宁锦防线。袁崇焕积极修缮宁远、锦州、义州、大凌河等城池,准备迎击后金皇太极的下一轮进攻。他奉行“辽人守辽土,且守且战,且筑且屯”的战略,力图稳固东北防线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网-贵阳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-配资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